close

  2014年1月1日晚,北京某媒體記者在王府井偶遇北京市公安局長傅政華配槍巡邏。很簡短的一則新聞,卻出人意料地被各大網媒置頂,且在坊間引起熱議。這其中包藏的質疑與調侃意味,似乎已眾所周知心照不宣——就在前一天,鄭州市委書記因坐地鐵被記者“偶遇”,引來的噓聲尚未平息,這邊局長又被“偶遇”,領導們在演“邂逅劇”嗎?
  實際上,這一質疑的熱情可贊,卻經不住多少推敲。“偶遇書記坐地鐵”被熱議的當天,鄭州方面就給出瞭解釋:吳天君書記是因擔心路上堵車、開會遲到而臨時起意坐地鐵的,其間為撇清作秀嫌疑,甚至還特意婉拒了記者的採訪,這些既有工作記錄為憑,也有現場市民可以作證。新聞既不可能也沒必要撒謊。而傅政華局長的節日巡邏,也早已不是第一次,這些年來甚至已成為其“保留節目”,看似詭異的“偶遇”背後,其實並沒有多少貓膩可挖。
  輿論並非不知道這些,但還是止不住地要質疑——看上去很不理性的背後,其實堆滿了信任的缺失和焦慮。這種“缺失和焦慮”顯然是有其現實依據的:一方面,缺乏“地氣”的領導太多,儘管中央一再強調群眾路線,中央領導也率先垂範,但在現實生活中,老百姓還是難見一些官員深入基層,體恤民情;另一方面,有些官員好不容易下去調研一次,又往往長槍短炮前呼後擁,鏡頭拍夠了就班師回府,讓人不想起“作秀”都難。這樣的情況見得多了,民眾難免產生“習慣性質疑”,在這種心態下你再說“偶遇”,大家自然要“呵呵”了。
  昨天,鄭州方面忙著解釋“偶遇”書記並非作假;今天,北京警方又一再強調“偶遇”局長確是真的;而我敢保證,即便他們都順利澄清了誤解,明天再有被“偶遇”的官員,輿論還會以“呵呵”待之。群體信譽缺失不除,這類“誤解”只能一個又一個地發生,這恐怕也是必然。
  而要消除民眾焦慮、恢復彼此信任,顯然不能止於廓清真相和要求輿論理性,而是更需要更多的官員拿出實際行動來。正所謂解鈴還需系鈴人,當越來越多的官員能夠經常走出辦公室,走進百姓中間,使接地氣成為常態,在民眾和媒體眼裡不再是“新聞”時,老百姓的看法也就會發生質的轉變,到那時,這類被“偶遇”的尷尬,自然也就不解自破了。
  (原標題:偶遇為何屢遭習慣性質疑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20hazzu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